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03月19日 19.0°C-21.3°C
纽币 : 人民币=4.3678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2022-08-12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1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昭晰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像风一样的三宅一生,逝去了。

8 月 5 日,日本知名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因癌症去世,享年 84 岁。

三宅一生以极富工艺创新的服饰设计与展览而闻名于世,其中,尤其以褶皱系列大放异彩。他曾获纽约布莱克学院奖," 时装界奥斯卡 " 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奖,并被评为 " 创造 20 世纪的 1000 人之一 "。三宅一生与其他两位知名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一起,彻底打破了世界对日本乃至亚洲时尚的刻板印象。

" 如果不是三宅一生,褶皱的美感都会被熨斗铲平。"

三宅一生的设计像风一样。他最令人惊奇的地方,在于对织物质地、构造的重新定义。

纪录片《三宅一生:移动》呈现了 " 褶皱 " 系列成衣的诞生过程:为了产生斜纹褶皱,工人将裁剪好的布料一角放入褶皱机,夹在两片纸中间,随着齿轮的运动,压制出均匀的褶皱。经过机器的高温固定后,布料即使水洗也不会变形。撕开纸壳,灰蓝色布料上产生了自然的褶皱,像湖面的涟漪。

在《三宅一生:移动》中,三宅一生还在镜头前讲述了对服饰空间与构造的重新定义。" 那时我在埃及,顺尼罗河而下,到了亚历山大,河里有很多帆船,我看着那些帆船,心里想,风和帆船。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件衣服。" 他的眼神中漾出笑意,双手高举过头顶,示意布料迎风而起的舒展," 当人们运动时,这件衣服会展开。"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2

《三宅一生:移动》截图

他若有所悟:" 我的工作就是将面料和人类的身体、大自然,与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三宅一生的设计是东西方美学碰撞的结果,融合了巴黎高级女装的形体美,美国流行成衣的轻便、可复制,以及东方美学的禅意。他的创新在于对西方设计思想的抗衡,用服饰能赋予人的最大自由,去对抗强调优雅与曲线的束缚感。三宅一生为巴黎时装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异国情调之美,并因此风靡全球。

在三宅一生 1978 年出版的著作《东西方的相遇》中,他写道:"把服饰美提高到哲理的高度来思考。西方人在经历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后,希望从古老东方文明中寻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3

1977 年左右,三宅一生在日本东京接受《朝日新闻》采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宅一生创造品牌 " 三宅一生 " 的过程,是一场源自东京,抽离东京,又重塑东京的创造;是一条仰望巴黎,走进巴黎,造梦巴黎的旅程。其背后,是巴黎作为时尚霸主,以其完整的商业运作体系,对整个时尚行业的塑造与掌控。

正如纽约时装学院社会学教授川村由仁夜在《巴黎时尚界的日本浪潮》所写:"时尚不是个人审美,而是社会建构。"

出走东京

三宅一生出生于二战期间的日本,经历了日本最混乱和衰颓的时期。2009 年,他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描写了自己关于广岛原子弹事件的记忆:

"1945 年 8 月 6 日,第一颗原子弹被投到了我的家乡广岛。我当时 7 岁,就在广岛生活。每当我闭上眼睛,我还能看到那些任何人都不应该经历的事情:一道明亮的红光之后,很快升起了黑色的云,人们绝望地四散逃跑。我能记住所有的事情。之后不到 3 年时间,我母亲就因为核暴露而去世。"

在三宅一生成长的童年时期,政治动乱与因此而起的经济萧条使日本满目疮痍。

据学术论文《时代设计审美观念的变化对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服装设计的影响》介绍,日本作为战败国,为使经济快速恢复生机,颁布了节俭条例,限制服装风格、布料运用和服饰细节的发挥。裙装上的褶皱和缝纫线迹都受到一定的数量限制,西装以单排扣居多,上一贴袋减少或取消;色彩上,更加偏好灰色、 黑色、棕色和灰蓝色等低调朴素的色系; 面料也转向实惠的呢料和针织等面料,各种低廉的人造面料和粘胶面料开始被大量运用到服装设计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青年对西方尤其是西方时尚界更是趋之若鹜。六十年代开始,一批日本青年服装设计师跨洋求学,其中就包括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4

香奈儿早已声名鹊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65 年,他到了时装之都巴黎,进入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协会求学,并开始为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于贝尔 · 德 · 纪梵希工作。

1968 年,在经历了法国的 " 五月风暴 " 青年革命后,他意识到自己 " 为多数人而非少数人 " 设计服装的决心,转而去纽约,为风格利落、倾向极简主义的美国设计师杰弗里 · 比尼工作。

《东西方相遇》中,三宅一生写道:"我们是住在废物堆上的一代人,第一个从西方文化中站起来的,必定要寻找另一个方面来搜索新的设计方法。" 从西方服饰中汲取了精湛技艺的三宅一生,开始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与表达。

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认为,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轻松舒适、便于旅行且方便保管的衣服,而不是那些整天需要保养、需要经常送去干洗店的 " 难伺候的 " 服装。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5

自在如风是三宅一生品牌一贯的风格,即便换了设计师也仍是如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970 年,三宅一生回到东京正式创业,成立了 " 三宅一生设计工作室 "(Miyake Design Studio)。

1972 年 2 月,三宅一生在东京第一次展示品牌的新时装系列,但并未获得成功。那是一组采用柔道服的精棉布做成的时装,但崇拜欧洲时装的自卑心理,使得多数日本人不能接受这种源于自己民族服饰的创意,他们嘲笑三宅设计的是 " 装土豆的口袋 " 。

源于东方的设计理念没能打动东京。为了取得信赖和理解,三宅不断举办大型服装表演,并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设计作品推向巴黎。

戏梦巴黎

巴黎是时装设计师绕不开的一座城市。" 时尚之都 " 称号的背后,不仅是一种浪漫,更是一种权力。

川村由仁夜在《巴黎时尚界的日本浪潮》里写道,路易十四时期,时尚与服饰有着明显的阶级特征,欧洲尊巴黎为时尚之都,这里的达官显贵、政治名媛是时尚风向标。1868 年,法国成立了 " 太太小姐们的成衣和定制服装公会 ",这个组织不断发展,一路演变为当今的法国高级时装联合会。

法国高级时装联合会是时尚界绝对的权威。这个组织负责制定行业规范,吸纳与提拔时装设计师,并对法国时尚进行推广,其中就包含了每年举办的巴黎时装周及时装发布会。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6

法国知名服装设计师纪梵希与他的缪斯奥黛丽赫本。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之后,巴黎通过建立各种行业公会,设置严格门槛和从业等级等举措,构建了一个非西方设计师难以进入的高度结构化系统,巩固了时尚霸主地位。未得到服装公会成员资格认证的设计师,哪怕再有才华,也不会得到关注与承认,没有太多商业价值。

因此,世界各地颇具野心的服装设计师,都渴望在巴黎大展拳脚。就连已在自己国家享有盛名的设计师,也希望来到巴黎镀金,勃发出更为巨大的世界性影响力。

其中,表现最为亮眼的就是以高田贤三、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山本耀司、森英惠为代表的日本设计师。张竞琼在《现代中外服装史纲》里写道,在 1982 年秋季的巴黎时装博览会上,日本参展设计师及其作品占了 1/4,引起了世界轰动。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7

1984 年 3 月 21 日,三宅一生,设计师尚塔尔 · 托马斯和高田贤三参加法国文化部午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日本设计师们进入巴黎时尚体系,借力巴黎的方式各不相同。

据川村由仁夜分析,高田贤三的路径是完全融入法国的时尚体系,熟练掌握并利用产业变革的时机与媒体曝光;在日本已经颇具影响力的设计师森英惠,则选择了在巴黎摘取更高的荣誉,成为了法国高级定制历史上第一位亚洲高定设计师,扩大影响力;而 " 前卫三人组 " 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则是采取反叛和先锋的设计理念,在巴黎崭露头角。

徐俭在《长森英惠、三宅一生、川久保玲之比较研究》中表示,三宅一 生、川久保玲在巴黎的创业阶段,日本在黄金外汇储备、工农业 产值、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使设计师们的心态产生了变化。70 年代,思想领域的反叛运动也为他们推出异国情调的宽大的非构筑式设计提供了契机。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8

ISSEY MIYAKE 94-95 秋冬成衣。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三宅一生在西方引发了比日本国内更为广泛和热烈的回响。唐勇在《日本服装设计师的崛起与东方传统文化》中指出,80 年代末期,巴黎《纺织杂志》在时装店主和时装撰稿人中进行投票,三宅一生高居第七,远在伊夫 · 圣 · 罗兰和皮尔 · 卡丹之前。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馆长戴斯德兰呈斯称其为 " 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服装创造家 "。

更被引为美谈的是,乔布斯成为三宅一生的忠实拥趸,每一场发布会和对外拍摄都穿着三宅一生为其批量设计的 100 件一模一样的黑色套头衫。

由此,三宅一生完成了征服巴黎的旅程,在日本国内也获得了国民级的认可。

三宅一生:重塑东京,戏梦巴黎 - 9

当地时间 1997 年 3 月 11 日,三宅一生在法国巴黎举办 97 -98 秋冬时装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结语

时尚是一种权力,是一种社会建构。三宅一生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余韵。

下一个巴黎在哪里?又或者,我们真的需要巴黎吗?高度固化的森严时尚体系多大程度上压抑了部分设计师的天赋?还有多久,我们才能打破西方构建了 200 多年的时尚体系?

解决了这些问题,或许我们才能心无旁骛,像风中的帆船一样,接近服装与世界的本质。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分享新闻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